引言 2025年的全球金融市場正被兩股力量撕扯:一邊是愈演愈烈的全球關稅大戰,另一邊是懸而未決的美國國債到期潮。在白宮和美聯儲沒羞沒臊的戲碼下,本文將結合多方視角,解析關稅戰、美債危機與金融市場的聯動邏輯,揭示其中的風險與機遇。
要看懂今天美國面臨的核心矛盾並理清脈絡,我建議各位可以回看一下中國明王朝天啟皇帝那段歷史,東林黨與魏忠賢,白銀貿易與財政赤字,跟今天的美國何其相似。天啟皇帝采取的很多政策跟今天共和黨的政治主張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用去聽特朗普嘴巴說的那些廢話,看明白了這些,你們就能理解當下美國政策的核心和底層邏輯,從而得出自己的商業和投資判斷。
美國取代歐洲成為世界新王,代價是一戰和二戰的慘烈洗牌
一、關稅戰的連鎖反應:
從貿易壁壘到美元信用崩塌
特朗普政府自2025年重啟對華關稅戰後,市場一度認為這是「美國優先」政策的延續。然而,這場關稅戰的本質已超越貿易保護,成為一場美元信用保衛戰的縮影。
1.關稅與美債拋售的惡性循環 美國試圖通過提高關稅改善國際收支,但其副作用正在顯現。根據彭博數據,外國投資者持有美債比例從2015年的43%驟降至2025年的27%,主權基金和央行加速撤離,而對沖基金等高風險資本接盤,導致美債市場流動性風險攀升。BBC分析指出,近期美債收益率飆升(如10年期國債從3.9%跳漲至4.5%)反映了市場對美元信用的質疑。
2.美元霸權的結構性危機 美國年利息支出已突破1萬億美元,若債務可持續性受質疑,美元可能重演1971年與黃金脫鉤的歷史轉折。對沖基金大佬達利歐警告,若美國政府不削減赤字,三年內或爆發無可挽回的債務危機。這種背景下,關稅戰不僅未能緩解壓力,反而加速了全球去美元化的進程。美蘇冷戰的劍拔弩張和陣營對立
二、6月美債到期的多重信號:
流動性危機還是政策轉折
白宮和美聯儲近期的一系列爭執戲碼,核心指向2025年6月的美債到期潮。包括針對全球的關稅為什麽要推遲90天,因為90天正好跨過了6月國債到期這個時間點。這一招果然很妙,聰明的您可以細細品味其中的算計和較量。
盡管市場傳言存在統計偏差,但短期國債的滾續壓力確實達到歷史高位。
1.到期規模與市場誤讀以每年1月1日為觀察節點,2025年美債到期額約為10.8萬億美元,與2024年的10.6萬億基本持平,但短期國債占比顯著增加。這一結構變化意味著,若債務上限談判僵局持續,美聯儲可能被迫介入購債,進而加劇通脹預期。
2.流動性危機的潛在觸發點 4月初美國3年期國債拍賣遇冷,境內投資者獲配比例僅6%,創歷史新低。若6月到期潮疊加市場拋售,可能重現2022年英國「迷你預算」式的流動性危機。凱投宏觀警告,美債風險溢價已接近英國當年的水平,一旦失控,美聯儲的幹預將直接影響美元定價體系。現在正在上演的新舊王座更替大戲,場中主角的冷靜博弈和場邊各種力量的趁機搏殺洗牌。舊秩序已近黯然落幕,新秩序還未完全成型;舊王帶著不甘與落寞忙著打掃後院、搶奪資源,新王不急不慢、力圖王道
三、歷史周期中的財富再分配:
從「收割」到「反噬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本質是延續美元潮汐的「收割邏輯」,但當前環境已截然不同。
1.美元潮汐的失效 過去美國通過加息-降息周期轉移債務壓力,但如今外資撤離美債、新興市場外匯儲備多元化(如中國黃金儲備連續18個月增長),削弱了美元霸權的基礎。若美債淪為「有毒資產」,美國將失去低成本融資能力,其財政赤字可能引發惡性通脹。
2.新興市場的反製與機遇 中國作為美債第二大持有者,雖難以直接拋售(因損失更大),但通過推動本幣結算和黃金儲備,正構建去美元化屏障。對投資者而言,這一趨勢下,大宗商品、人民幣計價資產及東南亞新興市場可能成為避險新選擇。
四.投資策略:風險對沖與逆向布局
面對6月的市場變局,我提出的「財富大洗牌機會」需建立在精準的風險識別上。以下是三類關鍵策略:
1.避險資產配置 黃金與加密貨幣:歷史數據顯示,美元信用危機往往推高黃金價格,而比特幣等加密資產可能成為對沖工具。 非美主權債券:歐元區、日本國債利差收窄,且歐央行降息後,高評級歐元債券吸引力上升。 2.做空美債與杠桿工具 若美債收益率持續攀升,可通過做空長期美債ETF(如TLT)或買入波動率指數(VIX)衍生品獲利。但需警惕美聯儲幹預導致的短期反轉風險。 3.新興市場結構性機會 東南亞製造業:關稅戰促使產業鏈轉移,越南、印度股市及房地產基金具備長期潛力。 中國內需賽道:若美國經濟衰退倒逼政策寬松,A股消費、科技板塊或受益於內循環加速。
五.投資看法
在動蕩的市場中,逆向布局與分散配置是核心策略:
1.增持實物資產:黃金、大宗商品(如銅、原油)可對沖通脹與美元貶值風險。
2.布局非美市場:歐洲股市估值修復、東南亞製造業升級、中國科技內需板塊均存在結構性機會。
3.靈活運用衍生品:做空美債ETF(如TLT)與買入VIX看漲期權可對沖市場波動,但需控製杠桿比例。
4.關註政策轉向:若美聯儲被迫降息,高評級公司債與新興市場主權債將迎來配置窗口。
六.結論:在不確定性中重塑認知
這一輪的財富洗牌不僅是市場波動,更是全球貨幣體系重構的預演。投資者需超越短期博弈思維,關註三大底層邏輯: 1.美元信用崩塌的長期趨勢不可逆,需分散資產配置以應對貨幣體系多元化。
2.政策幹預的邊際效應遞減,美聯儲的救市能力受製於通脹與債務雙重壓力。
3.技術革命與地緣政治交織,人工智能、能源轉型等賽道將重塑財富分配規則。
正如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所言:「最佳買入時間點=市場恐慌+資產暴跌。」當多數人恐懼時,逆向布局者或將見證歷史級的財富躍遷。然而,這場洗牌中,幸存者永遠是那些既敬畏風險、又敢於擁抱不確定性的人。
今天美國的核心矛盾就是民族資本和金融資本的矛盾。從本質上看,中產和底層人民,以及外國政府及其關稅政策只是他們的工具而非目標。這就是理解今天美國政策及其走向的底層邏輯。
最後在特朗普總統提出對格陵蘭、加拿大的領土訴求後,全世界都看懂了:世界霸主準備退回美洲做一個區域強權了。這個結局在美元成為全球貨幣、美聯儲成為世界央行的那一天就已經註定了。基於美元霸權的金融狂歡僅僅花了一代人的時間就掏空了帝國的內核,讓帝國無力應對世界霸主的重任。這就是中國崛起的前車之鑒,人民幣不會、也不能取代美元再走一次帝國興衰的老路。
多極化不僅是力量格局的多元化,更是全球治理格局和治理工具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