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IPO市場迎來一場令人矚目的逆襲:不是紐約,也不是倫敦,而是香港,成為全球IPO融資額的第一名。這不僅是一個數字遊戲,更是香港資本市場「涅槃重生」的強有力註腳。
IPO融資額重返全球第一,香港重回C位
5月20日,寧德時代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募資額高達410億港元,成為2025年全球規模最大的IPO。不止如此,截至5月28日,已有26家內地企業成功在港交所上市,累計融資額超過740億港元。更有超過150家企業正排隊等待上市,熱度空前。
過去三年,A股企業在港交所上市的總數也不過8家,而如今,短短5個月就達到26家,顯示出香港資本市場正在全面回暖。
目前,港交所新股集資總額同比增長超過6倍,暫居全球第一,超越了納斯達克與紐交所。上一次香港擁有這樣的榮光,還要追溯到2019年阿裏巴巴二次上市之時。
內地企業緣何紮堆赴港上市?
這輪「香港熱」的背後,離不開幾個關鍵驅動力:
1. A股製度門檻高,企業尋求更靈活的資本通道。
內地市場對盈利年限、股權結構有較高要求,尤其對尚未盈利或采用VIE架構的公司並不友好。而港股製度則相對靈活,特別適合初創或成長型企業引入國際資本。
2. 港交所製度改革提速上市進程。
2023年10月起,港交所推出多項製度優化措施,加快審批流程。今年5月新增「科企專線」,為科技企業提供綠色通道,並允許保密遞表,大大減輕了信息披露負擔。寧德時代從遞表到掛牌僅用128天,效率堪稱「火箭速度」。
3. 香港成為企業全球化布局的重要跳板。
不少企業在招股書中明確提出,赴港上市為的是加速全球市場布局。比如美的、寧德時代都計劃將募集資金用於海外研發與銷售網絡的拓展,借助香港這個「出海橋頭堡」,拓展國際市場。
4. 國際資本更認可港股估值邏輯。
有分析指出,在寧德時代上市後,其港股市值一度超過A股市值,凸顯出香港市場對優質內地企業的認可度與流動性優勢。
從「遺址」到「引擎」,香港已重新出發
近幾年,曾有人調侃香港是「亞洲金融中心的遺址」。如今,內地企業用行動打破偏見,資本市場用成績回擊質疑。
如今,阿裏、騰訊、百度、網易、小米、京東、比亞迪、美的、寧德時代等一線企業齊聚港股,形成中國科技企業的「港股矩陣」。
過去,香港是外資進入中國的通道;今天,香港則是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起點。
以國際規則為依托,香港資本市場正成為中國企業駛向全球的第一張船票。
綜述,在國際形勢日益復雜的當下,香港的角色不僅沒有邊緣化,反而愈發凸顯。此次IPO熱潮是市場對香港投出的信任票,也是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一環。未來,隨著更多高質量企業登陸港交所,香港有望持續扮演「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核心引擎。